科学技术史-5.9现代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图文教程)

第九节 现代科学发展的大趋势

9.1大科学观

科学理沦趋于统一,技术发展趋于综合,科学和技术的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汇流。边缘学科的出现,所有这些现象都表明人类知识已经交织成—个整体了。这个一体化过程反映在科学管理的组织体制上,就是政府把相关的科学技术工作者组织起来完成一个重大任务,为一个重大的经济、社会、军事目标服务。

从19世纪末到二次大战前,科学研究已经呈现出由个人研究发展为集体研究的趋势。它的典型代表是英国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和美国的爱迪生工业实验室。在实验室里科学研究不再是凭个人爱好任意选题并依靠个人力量独自研究,研究工作变成—项集体活动,人们在这项活动中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研究课题。集体研究因为效率高、善于解决复杂问题而逐渐被各国政府所重视。

在二次大战前夕,为了适应战时的需要,更快更好地拿出研究成果来,英国和德国的科学研究工作首先进入国家规模。英国政府为了对付德国的空军优势,组织一批科学家、军人和官员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进行雷达和运筹学研究,并在战争中取得了以少胜多的佳绩。德国比英国更早对科学研究进行国家规模的组织,1933年希特勒上台不久就把各学会统一到科学技术工作者联盟这一组织之内,受纳粹党技术总局的直接领导。这些科研机构为德国研制出了喷气式飞机、V—2飞弹等一批新式武器。标志着科学研究进入国家规模新阶段的是美国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这个工程从1942年开始,动员了15万科技人员,耗资达20亿美元,它的浩大规模和社会化协作的特点标志着大科学时代的来临。

大科学这个概念是美国科学史家普赖斯提出来的。他说:“现代科学不仅硬件如此辉煌不朽,堪与埃及金字塔和欧洲中世纪大教堂相媲美,且用于科学事业人力物力的国家支出也骤然使科学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环节。现代科学的大规模性,面貌一新且强而有力使人们以‘大科学’一词来美誉之。”山当今的大科学已远非以个人自由研究为特征的小科学可比,它动辙动员数万科技人员,在数百家科研机构中同时进行研究,它往往要历时几年或十几年,所需资金可达几十或上百亿美元。大科学之大决非个人或企业可以承受、组织,它只能依靠国家来投资,依靠政府来组织。所以大科学必然是大规模社会建制化的科学,是科学技术高度社会化的产物,它是科学、技术、经济、社会高度协同的统一体。

既然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进人大科学时代,我们若要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它就必须建立与大科学时代相适应的观念,即大科学的观念。为此,第一,要树立大科学的系统观,它要求用系统的观念去看待大科学时代的科学和技术,不仅要把科学技术本身,包括它的知识体系、社会组织、认识过程和实践活动,如实地当作系统来看待,而且要把科学技术如实地放在社会大系统中,把它看成是社绘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第二,要树立大科学的经济观。大科学是一项搬人巨大的研究活动,如果它不面向社会经济建设,不依靠经济的有效支持,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它本身也不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只有大科学与大经济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能达到同存共荣。第三,还要树立大科学的战略观,从科学技术系统和整个社会大系统来看,要把科学技术当作当代社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即使从科学技术系统本身而言,也必须把它当作一个复杂的系统从战略上来统筹规划。

大科学的产生反映了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的高度协同,各种学科的相互渗透、综合和汇流,以及科学的系统规划和系统管理。大科学不仅以巨大的力量影响着自然、改变着社会、决定着技术,而且强有力地冲击着人类传统的科学观念,深化了整体观。大科学的出现促进了文化的现代化,在大科学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科学发展和经济起飞,已离不开政治、文化、心理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大科学文化的形成,进一步强化了科学的社会功能,科学除了向人们提供有关主体和客体的知识外,还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交往方式、行为模式和各种文化活动等发生深刻影响。科学与文化的系统综合,使斜学不仅具有认识价值和实践价值,同时也具有文化价值。

9.2社会的科学化

相对于科学的社会化而言,社会的科学化显得更真切,体会得更深刻。社会的科学化表现在由于科学的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各个层面的变化之中。

一、科学的进步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

马克腮曾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么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来生产。”在近代科学诞生之前的几千年间,人类主要利用人力、畜力及自然力(风力,水力)进行生产,所用的生产工具也主要是一些手工工具。产业革命以后蒸汽机代替了人力与畜力,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使生产力成倍提高。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技术革命和科学革命之后,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内燃机、电动机、核能发电等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动力;各种各样的机器设备被应用于农业、工业、采矿业、运输业等所有行业中。 特别是20世纪电子计算机与自动控制理论的发明与应用,使生产方式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双双跨上一个新台阶。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带来生产工具的革新,它同时也促进了生产管理模式的转变。生产过程中的系统论观念和控制论观念,生产管理中的最优化原则,生产规划中的统筹学等新思想无不是科学进步的直接体现。可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就是对生产方式科学化的有力概括。

二、科学进步带来生活方式的变革。

生产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生活方式的相应转变,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在科技革命与生产方式变革的冲击下已渐趋消亡。曾有人将现代生活方式概括为方便、紧张、快捷,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它在另一方面又体现为追求个人价值和对人的生活的发现。

科技革命首先使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现在周平均工作时间一般在40小时左右,这样人们就有余暇去从事个人喜爱的活动。再加上由于社会分工的急剧增加,可供选择的工作范围也随之扩大,每个人都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工作方式。人们选择工作的时候也不再把工作环境、工资收入放在第一位,他们更多地考虑的是工作是否有挑战性,是否符合个人爱好等。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原因还在于科学进步所带来的人的素质的提高。

个人素质的提高使人不再满足于生存和一般意义上的生活,他们要求赋予生活更多的内容,他们更多地关心他人与社会,更多地关心历史与未来,同时他们也更注重自身的修养,可以说他们已经把科学内化为生活本身。

三、科学进步使交往方式发生变革。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基本的社会关系,人们通过交往来联络感情、沟通信息、增进了解、加强信任。交往的方式和程度古今有很大的不同,以前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交往的范围一般不大,再加上小国寡民思想的束搏,使“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首先是科技进步为人们提供了各种交往工具,汽车、轮船、飞机电报、电话、电视的发明和使用使人们的交往区域一再扩大,时间与空间已经不再构成交往的障碍。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国际计算机互联网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可以跨越时空进行交往。其次,科技进步使人们对交往的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前是自保一方、闭关锁国、拒绝与他人交往,现在则充分认识到了交往对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意义和价值,积极从事各种交往活动。科技的进步使交往的主体不再局限于个人与个人之间,机构与机构、国家与国家之间也频频进行交流与合作。例如,一些耗资巨大酌科学实验装置和科学工程(如加速器、空间站)以及一些大型计划(如人类基因组、国际日地物理和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都是以国际合作的方犬进行的。

4.科学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近代科学诞生以后,人们首先注意和强调的是科学对价值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独立性,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一1920)最先明确表述了科学的价值中立原则。这一原则在一定时期内确实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并被看作科学划界的标准和科学家的行为规范。但从根本上来说,科学对价值的这种独立性又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在抽象的层次上才有完全的意义。在社会实践中,科学与价值总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和引导的,在它们的循环反馈中完成其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日益密切的相互作用,不仅显示出科学和价值的深刻的内在统一性,也产生了人们把握科学技术对社会作用机制的要求。科学的社会价值最明显的方面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它直接进入物质生产(包括其管理)过程和结果中,改造着社会生产的手段、条件,改变着劳动力的素质。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已成为第一生产力和重要的社会财富。科举始终是社会发展的进步因素,这种进步作用的发挥又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条件和人的作用。科学的误用和滥用也会给人类造成危害,但从根本上说这不能归咎于科学;危机的解决也要依靠科学,包括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来改造社会和人类自身。

免责声明:
1;所有标注为智造资料网zl.fbzzw.cn的内容均为本站所有,版权均属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即可,如涉及大面积转载,请来信告知,获取《授权协议》。
2;本网站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相关侵权责任均由相应上传用户自行承担。
内容投诉
智造资料网打造智能制造3D图纸下载,在线视频,软件下载,在线问答综合平台 » 科学技术史-5.9现代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图文教程)